高一化学论文800字范本(实用1合集)

时间:2023-04-03 12:12:40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化学论文800字范本(实用1合集),供大家参考。

高一化学论文800字范本(实用1合集)

高一化学论文800字范文 第1篇

指导思想:

针对我校高一新生普遍英语底子差,基础薄的实际,坚持“夯实基础,狠抓双基,改进学法,激发兴趣,提高能力”的指导思想。

一、教育教学指导思想

树立新观念,钻研新大纲,探索新教法。

二、教学工作

1、必修课。

本期教学课时仍然紧,教材内容多,知识覆盖面大,在上好教本的同时,要特别考虑拓展学上的课外知识,人文知识,加强课外阅读的补充和指导。

2、课内课外阅读。

a)教师指导阅读,教师除了课文中阅读材料,还要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备课时要对其内容,重难点,方式方法等都要作通盘考虑。另外还要注意“教本”和“课外阅读”的相关延伸,即“课外阅读”和“教本”具体课文的相关衔接。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方面的指导。

b)学生单元小结

1、积累词语,对课文涉及的重要词语,要抄写、解释重点记忆。

2、阅读报刊文章写点评;

3、每单元写一百字左右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作文。

3、写作

a)根据教材。的编写体例,把教本上的^v^写作^v^内容与学生练笔结合。

b)本期拟作作文每单元1次。

c)作文批改要讲实效,要调动学生参与,可先由学生自评或互评,再由老师点评,对其得失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倡学生写后记或重作,以期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d)对优秀的作文可进行交流。

4、充分利用电脑,投影仪,磁带,录像,影碟机等电教手段,适当的时候使用多媒体教室,使英语课堂更加形象,生动活泼。

四、本学期学生情况分析:

7、8、9班均为普通班。通过近一周来的摸底,已基本知道了学生的大致情况:

1、基础知识欠帐太多,主要指初中基础词汇、短语及语法,但也有大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对上学期的知识依然很陌生。

2、由于基础知识欠缺较多,他们大多数人缺乏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对英语极为恐惧及厌恶。具体表现在:早晚自习不愿复习所学内容,尤其是早自习不愿开口读书。由于单词欠缺量大,绝大部分学生到了句句有生词的程度,其家庭作业只能乱做、乱抄甚至不做。

3、由于基础知识的缺乏,必然导致基本技能的缺乏,听、说、读、写能极差,这样必然会导致课堂教学进度慢,效果差。

4、大多数学生,由于听不懂课,所以课堂纪律就较差,必然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对于以上这些问题都必须认真对待及改正,应在上高中教材时,加强初中词汇、短语及基本语法的复习,基础相对较好,可以在上高中课文的时候顺便把课文中的涉及初中的相关知识拓展出来,要求学生记忆掌握。

高一化学论文800字范文 第2篇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英语课程标准》为指导,认真学习新课标各理念及精神。按照新课标和新教材的理念,积极进行“先学后导,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和探索,优化课堂教学过程,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每位学生自信且成功地成长。

二、具体措施

1、师德方面:我将继续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时时处处为学生做表率。

2、教学方面

②作业的内容要形式多样,而且体现分层作业,加大读背的力度。作业做到人人面批,及时改正,提高书写的质量。

③课堂上照顾好“两头”,采用“兵教兵”的方式,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提高。

3、学习方面:多读书,读好书,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生活教育理论以及研究“先学后导,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随时记录教学心得和教学反思。积极听课,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并做好笔记。

4、教研方面:准时参加学校的教研活动,并认真学习和记录。主动参与讨论,对于学习目标、自学指导以及训练题等,要积极研究,取长补短,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5、纪律方面: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提前侯课,按时下课。不坐课,不随意调课。严格履行学校的请假制度。认真的完成学校交办的各项任务。

总之,本学期要方设法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使学生在思想和学习上都能更上一层楼。

高一化学论文800字范文 第3篇

摘要:化学计算类问题是高考化学试题中的重要题型,是考查学生对高中化学知识掌握熟练程度和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研究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解题障碍,对于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和化学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计算类问题;
解题障碍;
高中化学

化学计算类问题是高考化学试题中的重要题型,是考查学生对高中化学知识掌握熟练程度和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高中化学教学要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应用能力,将简单的运算融入到具体主题单元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化学计算问题就是落实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的重要体现,是检测学生深入了解化学知识情况的重要途径。

一、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概述

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化学学科教学中需要掌握的一项必备技能。它将化学知识中的“物质”与数学学科中的“定量化”联系起来,与其他的化学问题有着明显的区别。从本质上来说,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就是以定量化手段来考查学生对高中化学知识掌握情况。相反,借助化学计算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物质变化规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果。整体上来看,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设计的基点在于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学生想要顺利的完成解题,需要对相关的概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理解题目进行正确的解答。相反,通过定量化的计算,还能够辅助学生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认识。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与数学计算相融合,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要理清其中的量的关系,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在审题初期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审题能力,能够理清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在表征阶段,需要学生能够正确地对题目中涉及到的化学符号、化学语言和化学图式做出正确的表征;
在列式解题阶段,需要学生能够应用正确的公式完成解题;
在检验阶段,需要学生能够具备较强的反思能力,能够及时回顾解题方法应用是否正确,计算过程是否准确。因此,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的解题过程不仅是一个考查学生化学知识掌握情况的过程,还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过程。

二、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常用解题方法

在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中,解题方法有很多,常见的解题方主要有以下几种:差量法、守恒法、极端假设法、平均值、关系式、公式法和图解分析法等。差量法主要应用于有关剩余物和气体成分的计算类问题中,是通过把寻找反应前后某种差量和造成这种差量的实质及其关系,进而列出比例式进行求解的方法。其中主要包括“理论差量”和“实际差量”两种情况,此处的差量主要包括质量差、体积差、压强差等,其实质就是数学教学中的“等比定理”。守恒法主要应用于题目中蕴含守恒关系的问题中,核心思想就是根据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电荷守恒、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的是电子守恒等关系,设立条件未知数,进而列出方程进行求解,这是化学计算类问题中较为常用的解题方法之一。平均值法主要应用于缺少数据的混合物的判断中(混合物是两组分且需要满足相应的混合计算规律),是根据两种或者多种物质的某一平均值来推断物质的范围的解题方法,其主要包括平均摩尔质量法、平均碳原子法、平均氢原子法和平均分子式法等。公式法主要应用于解决关于溶液和化学反应速率相关问题的计算,其主要就是通过化学原理和化学定律总结出的一般公式解题的一种方法,是化学概念原理的一种数学表达方式。图像分析法主要应用于化学平衡、物质的量方面的计算,是学生通过阅读题意,根据所学的知识作图求解的一种解题方法,其本质就是借助图形来表示化学反应原理和物质之间数量变化的情况,主要包括数据分析法、抽象图示法和平衡图像法等。

三、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解题存在的障碍分析

1。审题方面存在的障碍

审题是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顺利解决的保障和前提,审题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导致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存在障碍的重要因素。首先,学生的审题意识不强,他们不愿意花费过多的时间放在审题上,最常见的就是通读一遍问题就开始下手,无法完整的挖掘出题目中蕴含的隐藏条件。其主要表现为旋风式的读题,拿到题目以后囫囵吞枣式的扫一遍题目就开始解题,导致漏掉部分关键信息,从而导致解题错误。另外,审题方法不当和审题信心不足也是导致审题问题的重要因素。很多学生在审题过程中不能够抓住关键词,仅仅是停留在单纯的读题和思考上,不能够利用纸笔将题目展开分析,这样审题的结果就是提取的信息较为有限,一旦出现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就会导致审题错误。还有部分学生缺乏审题信心,一遇到题干信息较长的题目就开始出现抵触情绪,还没开始分析题目条件就开始打退堂鼓,但实际上这类题型则是“纸老虎”。

2。思维方面存在的障碍

首先,部分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完善,无法将面对的问题同化为原来所接触过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他们拿到题目以后找不思路,有的问题刚刚做过,并且讲解过,但是依然会出现“断片”的情况。其次,部分学生定量思维欠缺,不能够从定量的角度来把握物质及其反应之间的关系,这就导致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仅仅是停留在定性的描述阶段,不能够借助其中的数量关系来预测物质结构及性质,这就给学生的问题分析带来的障碍。例如,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学生能够从宏观的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并且能够从微观粒子的角度去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但是让学生从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的形式(分子、离子)和相对大小的定量的角度去理解难度就较大。第三,部分学生元认知缺失,在面对新问题时,虽然具备了解决问题的的相关知识,说那是不能够确定自己的解题方案。即使能够快速的找出一种解题方案,也不能够确定是否能够顺利完成解题。第四,思维定式影响学生的解题思路,当学生解决具体的化学计算类问题时,常常会用已经定型化了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依然机械套用以前的解题模式,进而导致解题失败。主要表现为麻痹大意,忽略问题细节线索,这主要与“题海战术”有关;
部分学生一看到见过的术语就会套用相对应的公式,不管是否合适就开始解题,更有甚者只能够进行顺向思维,不能够进行逆向思维,这些都是思维定式导致的思维固着。

3。知识方面存在的障碍

化学计算类问题是化学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想要顺利进行求解,掌握扎实的知识基础和熟练地解题技巧是保障。部分学生知识基础掌握不够牢固,导致在计算类问题的解题中存在问题。例如,部分学生脑海中的化学知识是零散无序的,并没有形成完整的认知系统,当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提取的时候,就会出现提取失败的情况,进而导致在解题过程中不能够应用相应的化学知识。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这样一群学生,他们时常会抱怨“这么简单的问题,当时怎么没有想起来呢?”这就是知识记忆不牢固的结果。

四、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障碍的矫正策略

1。审题方面存在的障碍矫正策略

首先,要强化学生的审题训练,对于那些一看到问题就退缩的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进行问题分析,寻找解题突破口,让他们认识到审题在整个解题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教育学生拿到问题后不要盲目的去作答,要多想一想,引导他们养成边读题边思考的习惯。另外,教师再进行例题讲解的时候,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全面分析问题,引导学生理清问题中各个条件之间的联系,教授学生寻找隐含条件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2。思维方面存在的障碍矫正策略

首先,借助认知冲突,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认知体系。例如,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利用化学规律的适用条件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整理思路,进行知识构建,进而优化学生的认知。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化学计算题中的“特例”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认知进行转换和扩展,使原有的认知体系得到完善,甚至得到重建。其次,借助变式训练,增加思维的深度。借助变式训练,能够避免大量练习题给学生带来的思维定式的影响,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3。知识方面存在的障碍矫正策略

教授学生灵活应用记忆策略,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学习某一化学概念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复述策略,让学生在学习了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描述这一概念,加深学生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杨玉琴.化学计算的学科本质及其教学[J].化学教学,2013(10):6.

[2]吴良根.化学事实性知识教学中的记忆策略及其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2(11):78.

高一化学论文800字范文 第4篇

由于初中的基础参差不齐,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不高;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把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好,制定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3、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二、教材特点: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xx大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本期教学内容:数学必修3、必修4。

它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签、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具体有如下特点:

1.“亲和力”: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兴趣和美感,引发学习激情。

2.“问题性”: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3.“科学性”与“思想性”:通过不同数学内容的联系与启发,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习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育理性精神。

1

4.“时代性”与“应用性”:以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感的素材创设情境,加强数学活动,发展应用意识。

三、 教法分析:

1、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2、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3、在教学中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养成其逻辑思维的习惯。

四、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数学活动、小故事等,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比较相近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3、加强复习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 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自始至终贯彻教学四环节,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教法。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高一化学论文800字范文 第5篇

摘要:化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化学史。为了提高高中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教师要切实加强对学生化学史的教育。在化学史中,科学家的研究故事感人至深,化学史包含了很多教学哲理,对高中学生学习化学具有促进作用和深远影响。教师运用化学史开展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化学知识储备,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提升学生的严谨思维品质。因此,化学史的运用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前提。

关键词:高中化学;
化学史;
运用价值;
运用方法

化学史简单来讲就是化学发展的历史,它记录了化学学科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古代到当代的发展过程。化学史教学,能使学生从宏观角度思考化学规律以及研究化学的方法,而不是将眼光局限在某一个化学板块或者化学领域上,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化学史的教学价值与意义

1、丰富学生的化学知识储备

化学史作为记录化学发展过程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向学生展现并揭示化学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各个阶段与过程,这些都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化学知识储备。化学作为一门理工学科,包含了各种原理、符号、公式和数字,这些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是一门严肃的学科。实际上,化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如果学生仔细观察,就会在生活中找到化学的影子,而化学史就是将化学成果的研究过程记录下来。教师运用化学史进行教学,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化学的认知与了解;
另一方面,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2、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在学习化学史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化学家擅于观察与发现,敢于假设与猜想,小心求证与总结,这是创造性思维、创新性思维、逻辑性思维的结晶。在探究之路上,化学家遇到了许多挫折与挑战,但他们不惧困难,勇往直前,这些都是科学探究、科学发展的写照。学生可以从中领悟到什么是科学探究精神,如何增强科学探究精神。此外,化学史既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又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学生学会辨别真伪。比如,受高中生欢迎的微博、微信、小红书等APP,其中存在着一些伪科学的内容,如果学生具备科学探究精神,就不会轻易地相信、模仿甚至传播虚假内容,而会做出正确的判断。

3、提升学生的严谨思维品质

学生从教材中学到的化学知识,都是化学家智慧的结晶。教材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结论、一个成果,但学生在采摘“果实”时也应该知道这一“果实”是怎么来的,化学家是经过了怎样的探究而一步步研究出来的。如果学生能够对化学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全面的认识,就会降低思维的局限性与片面性,避免“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生只有通晓化学知识背后的原理,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进行推理论证。因此,学习化学史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思维品质。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化学史的方法

1、以知识为话题补充内容

高中化学教材中并没有用专门的章节与篇幅来介绍化学史,为了使化学史内容更加自然地融入教学,教师可以以知识为话题来补充教材内容。以“金属及其化合物”这一章节内容为例,这一章节介绍了金属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在相关实验中,燃烧实验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实验类型。化学史中有一个关于“燃素说的影响”,当时人们发现,致密的金属煅烧后得到的煅灰较多,但很疏松,这给人们带来了疑惑,即金属在煅烧的过程中,伴随着火焰的升腾,肯定有什么东西也随之消失了,否则无法解释这一现象。这个疑问一直伴随着冶金工业的发展,在冶金工业发展到较稳定的阶段后,人们便渴望打开这个“秘密盒子”——燃烧现象的本质是什么。1723年,德国哈雷大学的医学与药理学教授施塔尔在著作《化学基础》中提出,燃素存在于一切可燃物中,并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出来,同时发光发热。后来,其他化学家在探究与实践中虽然证明了“燃素说”这一原理的错误性,但是他们通过大量的实验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其中的很多观点也为近现代化学思维的形式奠定了基础,如置放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因此,教师在“金属及其化合物”这一章节内容的备课中,可以将化学史巧妙地引入其中,与学生学习过的置换反应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相结合,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科学的发展过程。

2、以人物为对象探究事件

化学史的发展离不开众多化学家的努力。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化学人物作为讨论对象,引导学生学习化学史。比如,学生在进入高中后,最开始学习“从实验学化学”这部分内容,其中涉及“阿伏伽德罗定律及其推论”的知识点,它是以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阿莫迪欧·阿伏伽德罗来命名的,教师在讲解这一知识点时,可以以阿伏伽德罗作为讨论对象,为学生讲解与之相关的化学史。阿伏伽德罗的贡献是:在1811年,他提出了一种分子假说(后来被定义为阿伏伽德罗定律)。其实,当时在化学界享有权威并被认可的是另一名化学家提出的“电化学学说”。直到1860年,阿伏伽德罗假说才被普遍接受,并将其定义为阿伏伽德罗定律,这一定律对原子量的测定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从时间点来看,阿伏伽德罗定律从1811年提出到1860年被认可,在这近50年的时间里,阿伏伽德罗从最开始遭到质疑与不信任,到慢慢被一小部分人认可,再到被大部分人用于指导其他科学研究,直到最后真正被定义,这一过程虽然是科学发展的必然,但却体现了科学家对科学研究的执着、坚持与追求,这种科学精神是非常值得学生学习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查阅与阿伏伽德罗相关的资料,与教师、同学一起交流、讨论。

3、以发展为主题思考过程

在高中化学中可供教师参考的运用化学史的方法,就是以化学发展为主题进行过程思考。比如,对于阿伏伽德罗定律,当时化学界普遍认同的是另一种学说,且这种学说也享有很高的权威。为什么这种学说后来被验证为不正确的学说,而在当时却被认为是正确的呢?面对权威,科学家为什么不惧权威,不盲从权威,而相信自己的判断,并大胆做出尝试呢?再比如,“燃素说”,虽然后来也被验证是错误的,但是当时对其他领域的确起到了正面影响,我们该如何客观地评价这些“后来被验证为错误”的理论与学说呢?同样,站在发展的角度上看,我们现在认为是权威的、正确的理论与学说,会不会在若干年后被证明是错误的呢?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科学发展的过程?对于科学结论,我们应该抱有怎样的态度呢?科学精神的完整内涵有哪些?通过对化学发展过程的思考与探究,教师应引导学生深挖科学精神的本质,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三、结语

学习并了解化学史的过程,就像重新回到化学史发展的初始阶段,与历代科学家一起经历化学的发展。这个过程既有硕果累累的闪耀之光,又有艰难历程的黑暗瞬间;
既有科学严谨的化学家精神,又有造福世界的美好追求。学生学习化学史,不仅能在思维拓展、知识储备上有所获益,还能在求学问路、终身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在探究问题、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所启发。为了更好地在教学中发挥化学史的教学价值,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以知识为话题,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
以人物为对象,对其事迹进行分析;
以发展为主题,对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在学习化学史的过程中掌握学科知识,提升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孟献华.基于化学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2]金晨.基于化学史的科学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化学教与学,2019(5).

高一化学论文800字范文 第6篇

摘要:基于教学评价与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关系,引出了高中化学教学评价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措施,从丰富评价指标、主体评价、利用“复盘”、评价教学效果四方面阐释了元认知能力培养的方法。在教学评价中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可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走出模仿学习的困境,让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发现认知边界,从而突破限制,从感知、记忆与思维的升华中提高学习成效。

关键词:高中化学;
教学评价;
元认知;
培养措施

元认知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弗拉维尔提出,是对认知的认知,包含认知的知识、认知的调节、认知的体验、认知的结构。元认知与认知的区别在于,认知是人类对待事物的直观感受,元认知是基于认识事物的概念而形成的内在的抽象认知活动。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需借助认知调节与情感认同,合理运用教学评价,最终促进学生思维的进化。

一、教学评价与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关系

1、元认知能力习得过程。元认知能力强调认知主体对认知的整体过程的监控、调节与评价,是对认知主体的巨大考验,它要求认知主体可以从教学过程中掌握自己的学习状态,即懂得如何监控学习、计划学习与评价学习。按照功能性区分,元认知能力习得过程可分为理论知识教授、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策略方案、认知学习过程、总结与反思五个环节。

2、教学评价对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促进作用。评价是人类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存在形式,让人类的行为有目的性与方向性,任何人类活动都需要评价。从本质上讲,教学评价促进了学生各项能力的提升,有效提高了教学成效。元认知作为人类对外界感知的自我再认知,需要正向的引导与激励,让学生产生正向的发展意愿。教学评价通过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及特定的评价量表让学生在潜意识中塑造认知,对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有导向价值。

二、高中化学教学评价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措施

1、丰富评价指标。现代化教育强调素质与成绩兼备,需做到二者权衡。传统以成绩为唯一指标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需丰富评价指标,将学生主体发展与素质养成作为评价的要点,同时兼顾实操能力,这些评价指标是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重要媒介。通过多元评测的方式,把握学生特点,为深入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指明方向。案例分析:开展“显现思维”的活动,所谓显现思维就是教师将自身的思考过程通过图示表征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与学习,然后转变思维,站在学生的角度同样运用图示表征的方法复刻学生思维。学生的任务是比对两种思考方式的异同,从而发现自身认知的局限。“显现思维”的训练可让学生了解到自身认知边界,让学生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并从体验中优化学习措施。

2、主体评价。评价是一个指正、激励或表扬的过程,传统评价模式的弊端在于单向性过强,缺乏学生的反馈与交流。高中化学作为实验教学占比较多的科目,教师很难给予班级学生全面关注,导致评价过于片面。为了解决此问题,需更改评价主体,推行主体评价的方式。案例分析:教学《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一课,由教师讲述实验最终目的,让学生发散思维自主设计实验流程,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完成实验操作。针对学生的总结汇报,先让学生自审。通过自我评价让学生对自身的认知活动进行思考,从情感、策略、知识框架等方面做出自省,同时采取与自身个性相匹配的调节措施。元认知因素包含自我评价的各个环节,引入自省可加强学生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知,有利于形成持久的智力思维模式。

3、利用“复盘”,引入笔记评价。复盘是一种高效的元认知能力,源自围棋,大意为:将下棋过程从头至尾重新复摆,总结每步棋的得失,从中总结经验。笔记评价可以用“复盘”指代,即通过课堂笔记融合新旧知识进行多次复习,从中总结经验,提升自身认知体验、丰富元认知知识。复盘是一种化抽象为具体的感性认知过程,它可让学生形成理性的逻辑思维。案例分析:教学《元素周期表》一课,教师可引导学生做好复习笔记,通过文字监控思维过程。通过整理笔记,汇总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化合价与原子序数变化的周期性关系、化学性质的内在联系等。笔记评价丰富了评价方式,让学生在挖掘、总结、再挖掘、再总结中不断优化思维模式,从而形成新的学习策略。

4、评价教学效果。元认知是对主体认知的辩证与升华的过程,监控着学生个体思维。作为思维整体结构的内在组织形式,承担着调节、提升与控制的作用。从高中化学教学视角分析,学生的感受就是对教学的监控,其反馈分为正向与反向,前者有利于调节,后者阻碍优化。基于此,需实现教学效果的实时反馈,让学生参与到化学教学的评价中,训练学生元认知能力。首先,教师需营造民主的反馈环境,让学生畅所欲言,引导学生对化学题一题多解的不同思路进行复述,从中选取最优解,让学生带着辩证思维进行学习,从而学会元认知的优化迁移,促进师生共同进步。本文围绕高中化学教学评价中元认知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目的是释放学生潜力,取得最优教学效果。文章从受众、方法与角度进行了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分析,实现静态的认知能力与动态的认知活动相结合,最终让学生学会调节认知,并形成情感认同。

参考文献:

[1]成圣华.高中化学教学评价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9(06).

[2]乐聪云.基于认知结构测定高中生化学认知障碍点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0.

高一化学论文800字范文 第7篇

转眼高中已过去一半,来到了高二的第二个学期,本学期理科有高中政史地及信息通用的会考,对学生来说是尤为重要的一年,作为班主任要帮助学生度过这关键的半年,作为数学老师,要进行更加有效的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以下是本学期的教学计划:

一、 学情分析

任教的两个班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较为一般,学生自觉性差,自我控制能力弱,因此在教学中需时时提醒学生,培养其自觉性。同时,学生对自己学习数学的信心不足,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而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薄弱,基本概念模糊不清,基本方法掌握得不够扎实,缺乏对基础的理解和研究,没有注意对所学知识和方法及时的复习与巩固,知识积累量不多,而遗忘的速度太快;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只会模仿解决一

些简单问题,不能举一反三,题目稍微有点变化就束手无策,导致成绩始终提高不上来。

二、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问题的出现,在本学期拟订以下目标和措施。其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的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三、教学措施:

1.抓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环节,因此,抓好课堂教学是教学之根本,是提高数学成绩的主要途径。

①扎实落实集体备课,通过集体讨论,抓住教学内容的实质,形成较好的教学方案,拟好典型例题、练习题。

②加大课堂教改力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有效的学习是自主学习,因此,课堂教学要大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同时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提高数学素养,并大面积提高数学成绩。

2.加强课外辅导,提高竞争能力。课外辅导是课堂的有力补充,是提高数学成绩的有力手段。

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全方面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特别是自主能力,并通过强化训练,不断提高解题能力,使他们的数学成绩更上一层楼。

加强对边缘生的辅导。边缘生是一个班级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我将下大力气辅导边缘生,通过个别或集体的方法,并定时单独测试,面批面改,从而使他们的数学成绩有质的飞跃。

3.做好单元考试、阶段性考试的分析。

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提高成绩,单元考试、阶段性考试是最好的练习,每次都要做好分析,并指导学生纠错。在分析过程中要遵循自主的思维习惯,使学生真正理解。

希望本学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兴趣和数学成绩。

高一化学论文800字范文 第8篇

一、教材分析(结构系统、单元内容、重难点)

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重点是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难点是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应用;第二章:数列;重点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前n项的和;难点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与应用;第三章:不等式;重点是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基本不等式;难点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及应用;

必修2第一章:空间几何体;重点是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及表面积与体积;难点是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重点与难点都是直线与平面平行及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第三章:直线与方程;重点是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及直线方程;难点是如何选择恰当的直线方程求解题目;第四章:圆与方程;重点是圆的方程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难点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二、学生分析(双基智能水平、学习态度、方法、纪律)

较去年而言,今年的学生的素质有了比较大的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与基本学习方法比较扎实,大部分的学生对学习都有很大的兴趣,学习纪律比较自觉。

三、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和与测量及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了解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理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2种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的公式,能用有关的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3.理解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和价值;掌握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用一元二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并尝试解决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

4.几何学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与位置的学科。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是认识和探索几何图形及其性质的方法。先从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观察入手,认识空间图形及其直观图的画法;再以长方体为载体,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并利用数学语言表述有关平行、垂直的性质与判定,对某些结论进行论证。另外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在解析几何初步中,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建立直线和圆的代数方程,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它们的几何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四、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积极做好集体备课工作,达到内容统一、进度统一、目标统一、例题统一、习题统一、资料统一;上好每一节课,及时对学生的思想进行观察与指导;课后进行有效的辅导;进行有效的课堂反思。

五、教学进度

高一化学论文800字范文 第9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
议题性;
化学教学

探讨高中化学议题性教学,首先要将学生在高中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高中化学的学习内容本质、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之间建立联系,综合多个因素系统考虑,权衡利弊,做以决策,其次就是有意识的将高中化学的知识内容寻求相关证据参与到议题中去。这样可以让学生将高中化学知识内容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分析,然后设计出实验过程并得出结论,加深记忆效果和理解程度,进而能够使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出整体的高中化学知识框架,形成体系化,面对问题直接搜索使得高中化学不再成为学生困扰的学科。

一、进行小组合作教学措施,凸显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我们教师的主体工作就是教书育人、传授知识,在完成此任务前提之下就是要了解学习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事项,明确学习的主体永远是学生,并非教师。部分教师仍旧应用的是传统“灌输型”教学方法,忽略了课堂学习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授课,尤其是现代的学生,思想前进,拥有自己的个性。所以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措施,不仅可以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把课堂的时间充分留给学生让其尽情讨论,自由表达自己对于本节课堂所学内容的见解和思考,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自行议论题目可行性和概况,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题目内容。还能够给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机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让我们教师在沟通的过程中充分观察与考量,每一个学生对于高中化学知识内容的掌握水平,便于今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制定学习计划,设置课堂问题。

二、注重学生动手实验,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分体现化学,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就高中化学而言,课本中所得到的实验结果离不开实验过程的操作,同时也印证了“实验室最高法庭”这一句话。化学实验是一项让学生极为感兴趣的教学活动,在操作过程中的试剂品的各种颜色变化以及散发出来的各种味道,从视觉、嗅觉及听觉等感官自己找神经中枢,使得学生集中注意力观察实验现象。同时,在做每一次实验中,我们师生一同深入这一课题研究,使题目更为清晰显著。另外,我国高中生普遍缺乏动手能力和主动思考的自觉性,不少学生只会机械性的记忆知识,而并非真正理解知识,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在每一次进行实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感受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效果,使学生深入理解化学知识的逻辑性在学好化学方面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学习高中化学必修一《焰色反应》这一实验内容,我将学生带到实验室,让他们自己动手,将实验用到的铂丝或铁丝进行洗、烧、蘸、烧、洗、烧,出现的火焰是黄色则一定存在Na单质,或透过蓝色钴玻璃出现紫色则一定存在K离子。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理解焰色反应,可以是单质,也可以是化合物,它是一种物理性质,既加深学生的记忆能力,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三、注重高中化学知识体系的整合,建立模块衔接性

四、结束语

以上就是我就高中化学议题性教学内容的研究。每一位科学研究者要设计研究任何一种命题之前,首先要确立一个主题,其次探讨此主题是否值得深入研究,这就体现了议题性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议题性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也是对高中生学习化学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张霞.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核心概念教学研究[J].学周刊,2021(08):37-38.

[2]王秀红.高中化学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J].学周刊,2021(08):117-118.

[3]马静.浅析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的有效开展策略[J].学周刊,2021(08):119-120.

高一化学论文800字范文 第10篇

摘要:教育是社会发展之根本,教育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中人才的能力。尤其是高中的教育,很多内容均涉及学生的生活,对学生未来的成长也会起到一定的启蒙作用。就目前的高中生以及教师而言,过于重视课本中的知识,缺乏对劳动的认知,甚至有些家长认为学生只要学习好,劳动与否不重要。很明显这种思想会使得学生逐步厌恶劳动,也会影响学生的发展。文章就劳动教育进行概述,阐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分析劳动教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存在的问题,提出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高中化学;
劳动教育;
必要性;
问题;
策略

一、引言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对劳动教育进行落实是非常重要的。其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谓的劳动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完成基础的体力劳动,更应该在思想上正确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并主动地完成各个学习任务,养成良好的习惯。化学是高中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其和日常的生活生产实践是息息相关的,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符合该门课程的特征,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提升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劳动教育的概述

劳动教育即是指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以及态度,让学生能够对劳动产生热爱,养成良好的劳动的习惯。这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内容之一。在西周时代的六艺教育和孔子所强调的学思行教育中均包含了劳动教育,很明显我们的祖先对教育的看法是实现劳动实践和生活之间的结合。在工业革命时代,马克思也提出了要实现生产劳动和教育的结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学家杜威也提出教育即生活,要从做中学。综上所述,劳动教育是以生产劳动以及生活实践为基础的,想要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就需要融入劳动教育。在现代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能够了解劳动最光荣、最美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一)符合化学这门课程的本质特征

在高中阶段,化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其会对学生高考的成绩产生重大的影响。而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除了一些计算需要量化之外,其他的很多成果都是通过实验这种劳动的方式分析得来的。化学和人们的生活以及日常的劳动均是息息相关的。其次在新课程改革的相关标准中指出,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需要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以及创新的意识,其中所指出的科学探究,就是要通过实践劳动的方式对一些成果进行认知。因此化学教师将劳动和化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相结合,符合这门课程的本质特征,也有利于落实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高中阶段学习化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利用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更好地生活。但是应试教育的背景之下,很多教师和学生将高分作为教育教学的目标,在开展化学教学时,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很多学生并不了解化学知识和生活、生产之间存在的关联。比如,有些学生了解了化学中的一些化学式氯化钠,却不知道其和生活中食盐的关系;
有些学生了解了氮磷钾元素的相关理论,但是在日常培育花种时,却不知道如何对其进行施肥。很明显,这样的教育方法是落后的,也不利于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活学活用。反之,将劳动教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融入,就可以拉近学生和化学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够基于所学习的内容,和生活的实际相连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有利于创新化学教学的方法

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很多化学教师使用的还是较为单一的教学模式,即根据课本中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向学生传递,并不注重劳动教育和高中化学教学的结合,这也使得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死板的,很难对其活学活用。反之,如果将劳动教育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渗透,则需要教师能够创新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到化学的一些实验以及活动中。在这样的活动中落实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还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构建高效的高中化学课堂。

四、劳动教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存在的问题

(一)化学课堂氛围较为古板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师在课堂中讲述知识时,主要是学生坐在座位上,倾听教师所讲述的教材中的知识。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仅身体无法得到劳动,思维也不能够彻底被激活。加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都认为学生在考试中只要能考到一个较好的成绩即可,并不注重学生自主动脑的能力,这也使得整个化学课堂氛围较为古板,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

(二)教学和生活的联系不紧密,缺乏动手实践活动

化学和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很多知识均可以在生活中应用。然而很多化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认为填鸭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新的知识,考出较好的成绩,从始至终都不注重教材和生活的关联,也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动脑能力。在这种背景之下,课堂中师生缺乏有效的互动,学生无法主动地对知识进行学习,实践动手能力也较差,和新时代所要求的人才不相符合。

(三)化学教师对劳动教育和化学课堂的结合认知度不够

化学这门课程知识点是比较多的,同时各个知识点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某个知识点并未充分掌握,那么就可能会导致其他知识点无法理解的情况。很多化学教师在开展化学教学时,都不能够将化学和劳动教育的理念相结合,让学生对劳动正确认知,并产生一定的化学活动。一味以传统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直接运用前人的一些实践成果,这也导致学生的化学思维不够活跃,综合素养难以提升。

五、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途径

(一)基于化学史,渗透劳动教育

化学科学知识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道路,其随着人类不断的进步而完善。综观所有的科学成果,其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是无数的科学家在不同阶段经历过无数次失败,最终研究出的重要成果。因此科学研究本就是比较艰苦的劳动,其背后是无数个科学家辛勤劳动的成果。高中教师在日常的化学教学中,可以对教材中潜在的化学史进行挖掘,让学生明白劳动的意义,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的劳动精神,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基于化学史的背景之下,将劳动教育进行渗透。比如《元素周期表》这一内容,其需要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的周期的变化,能够对元素周期律认识,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周期和族的概念进行了解。在学习该节课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对元素周期表形成的过程进行阐述,让学生了解每一项化学成果,均是前任不断努力的结果,是劳动果实。如1829年,德国段柏莱纳从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分析,提出了三素组的分类法。1862年,德国迈耶按照元素的原则量,将元素分成六组,在同一纵行中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排列其中。1865年,英国的纽兰兹基于原子量将当时已有的元素按照顺序排列,挖掘出了八音律。1869年,俄国的门捷列夫在对前人成果不断研究的背景下,发现了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并不是简单的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因为其提出的元素表更为繁复且正确,是门捷列夫将近20年的劳动成果。教师在渗透化学史时,可以通过时间表向学生进行阐述,让学生能够珍惜现有的一些化学课本中的成果,了解这些成果的来之不易,进而达到对劳动教育渗透的目的。

(二)生活和化学的结合,提升学生对劳动的正确认知

化学和人类的生活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像日常的衣食住行实际上均和化学息息相关。如住的房子大多数都是采用化工产品,水泥、玻璃等。穿的衣服也基本是高分子化合物,如涤纶。如果教师能够将这种枯燥的化学知识,和生活的实际相结合,那么整个课堂将会变得极其生动且具有趣味性,也可以提升学生对劳动的正确认知。比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这一内容,需要学生能够了解合金的概念以及性质,能够对常见的合金的概念和性质进行明确,对合金的主要组成以及机械性能进行了解,能够基于生活的实际对金属材料进行正确选择,探究金属材料和人类生活存在的关系。在该节课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基于自己的了解对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了解生活中广泛的金属材料。在学习完该节课程之后,教师可以布置习题,如正确选用金属材料。一个家庭想要对门窗进行装修,计划使用的年限是10年,现在可以选择的材料有钢板、铝合金、木材,需要学生在计算、分析的过程中,选出合适的材料,不仅要考虑到其中的外观、物理化学性质、装修难度,还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因素。通过这个例子的探究,学生就会感受到生活中的每一项劳动均是智慧的体现,能够对每一份工作致以崇高的敬意。

(三)融入化学实验,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劳动习惯

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落实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同时通过化学实验的渗透,还可以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劳动习惯。因为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每一项仪器的选择和操作都必须要有一套标准的步骤,否则就可能导致实验的失败,在这个过程中便可以培养学生专心致志的劳动习惯。例如《化学反应和能量》这一内容中,有一个实验是中和反应热的测定,在开展该实验之前,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6人一小组,对该实验进行探究。比如该实验需要采用的实验的工具、实验的假设、实验的步骤、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果。在未开展实验之前,整理好思绪,明确实验所需要的工具和步骤等,可以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劳动习惯,也可以为后期的实验奠定基础。课本中是包含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实验的步骤和过程的,但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师可设置让学生自主在班级中探讨实验步骤的环节。同时在实验结束之后,要求学生对相关的仪器进行洗刷,合理摆放,妥善处理遗弃物。很明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化学实验不仅是对学生动手和动脑的结合,更是渗透劳动教育的一种体现。

(四)融入化学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

化学是一门和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学科,同时其也比较深奥。因为在化学这门课程中存在很多的化学元素、化学方程式、化学的实验需要学生能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较为系统和完整的知识架构。但是就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过于注重课本中知识的传递,忽略了教师的授人以渔的作用,这也使得学生在化学领域的学习能力较差,很多知识都是靠死记硬背。这就需要教师设置化学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对一系列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同时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例如《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这一节课程,需要学生了解化石燃料属于比较重要的自然资源,了解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以及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探究化石燃料开发及利用的意义。在该节课程结束之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带领学生对塑料制品进行回收,让学生了解聚乙烯以及聚丙烯和白色污染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对环境进行保护,禁止出现乱丢垃圾的情况。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劳动,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本知识,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六、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几个注意点

(一)注重教学主体本位的确立

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进行教育,要认可学生的可塑性,促进个体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在开展化学教学时,就需要融入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收集,对知识进行获取,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协作的能力。其次要明确教育的目标,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教育的宗旨。要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价值观这三个角度对课程目标体系进行构建,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最后则是要突破原有的封闭式教育,能够将学科和生活的通道打通,提升化学教学的色彩性。将课程资源在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延伸,对生活中的各个教育资源进行利用,建立开放式的化学教育体系。

(二)注重劳动教育和教学内容的结合

在高中化学中将劳动教育渗透其中,符合该门课程的特征。但是有很多的化学教师找不到劳动教育的切入点,这也使得劳动教育在融入时过于生硬,学生无法从中体会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教师在开展化学教学时,就需要将教学内容和劳动教育内容紧密进行结合,让学生可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这样才能够构建一个高效的高中化学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注重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引导

在化学课堂中渗透劳动教育,需要教师能够对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比如开展实验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劳动过程,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很多学生的能力不一,并不能够真正地把握住实验需要的器材、实验的整个过程、实验的严谨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验的过程中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在实验的过程中感受动手和动脑的结合,提升对劳动的正确认知,培养对劳动的尊重以及劳动过程的严谨性。

七、结语

在高中化学中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中,符合化学这门课程的本质特征,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提升化学教师教学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具体融入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四个途径进行渗透,分别是融入化学史、将生活和化学进行结合、融入化学实验以及化学的实践活动、逐步在化学课堂中将劳动教育进行渗透,提升学生对劳动的正确认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真正践行新课程改革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高质量的高中化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庞定亮.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几点做法[J].试题与研究,2021(9):48-49.

[2]尹莉娜.浅谈高中化学课堂怎样落实学科核心素养[J].新课程,2020(42):26.

[3]张婧.生活化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分析[J].高考,2020(25):86+88.

[4]宋爱波.基于高中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化学教学设计案例与实践[D].延吉:延边大学,2020.

高一化学论文800字范文 第11篇

摘要: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教学要整合教材的内容,以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化学为切入点,减小高中化学知识教授的难度,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学的方式分析化学重难点知识。因此,教师要掌握教材的使用要点,正确的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教育价值,对此,本文以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为例,首先分析了其教材内容的优劣势,并对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有效使用方法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苏教版教材;
有效使用方法;
高中化学

高中是学生学习及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该阶段化学开始逐步的朝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所以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尤为重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灵活地使用教材,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能够更好地提升整体化学专门学科的教学效果,丰富学生化学知识的储备量,明确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优缺点,深入探究教材的有效使用方式,才能发挥出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教学的独特优势。

一、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内容的优劣势

1。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内容的优势

实验是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尤为重要的板块,且其在编撰的过程中也会将重心投入到实验内容方面,会详尽的论述实验相关的步骤以及过程等。教师借助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可以更好地鼓励学生,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去参与到化学实验活动当中,调动学生的感官感受,学生可以亲身实践,直接接触化学知识,感知化学知识的魅力,加深该化学课堂知识的印象,深入地了解该模块知识。在新课标的引导下,教师要利用化学实验,明确学生的主体课堂地位,这样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主观能动性才会越来越强。此外,这类教材内容编撰的创新性也会比较强,其所编写的内容理解难度比较小,语言较为简捷且通俗易懂,所以学生会较好的利用化学教材。教师在应用这一教材讲解化学知识时也够更加的便捷,把多种类型的知识内容相整合,也可以将其内容分别投入到不同的板块内,有针对性的开展化学知识讲解工作,让学生掌握相对应的化学知识学习方式,丰富学生学习体验感受。

2。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内容的劣势

在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实验问题的内容较少,并且其所设计的化学实验内容并不能较好的贴合高中学生的实际生活,这就使得学生在使用其所掌握的化学知识时,并不能抓住其知识点的重心,也无法了解化学实验组织的意义。比如,在讲解“氯气的性质”这一知识点时,其设计的实验内容会把玻璃棉放置到集气瓶当中,之后再投放两小块钠,将氯气导入到其中,让学生观察这一化学实验所产生的现象。但是在实际开展化学实验时,依照教材的步骤,循序渐进的开展实验,其所表现的化学反应会比较微弱,学生并不能较为直观地观察出实验的变化,这就使得学生在参与实验学习活动时的兴趣逐渐的变差。另外,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和其他版本的教材对比,该版本教材中所设计的化学实验操作难度会比较高,其并没有综合考虑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一些化学实验的设计步骤较为繁杂,实验操作的难度也会比较高,这就会使得学生学习该模块知识的心情过为焦躁、紧张,无法较为深刻地理解其知识,同时教师讲解知识的难度也会比较大。

二、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有效使用方法

1。二次开发教材

教师在讲解化学知识时,不能单一性的完全凭借教材教学,而是要结合具体的教学状况,合理地选用教材的内容。例如,若班级当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能力,同时掌握了相应的学习经验,那么教师在应用这一教材讲解化学知识时,就应当分析其实际的教学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使得其所讲解的化学知识内容以及方式更加适合班级内的学生,发挥出教材应有的价值及成效。并且在使用教材时,教师要费一定的心思去研究如何高效地使用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确保其应用方式的有效性,二次开发教材,让“教材”能够转变为“学材”,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化学学科结构。使得学生可以正确地分析自身已经掌握的化学知识结构,完善自身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让学生阅读化学教材的内容,通过阅读的方式,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针对一些不符合实际的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教师要科学地使用教材,满足学生的学习诉求,选择较为典型的化学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在选择化学实验时,需要选择化学反应较为明显的实验,同时要保障其实验操作的安全性、简单性,通过开展化学实验教学工作,让学生学习化学知识自信心变得更强。

2。合理地设置提问

提问始终是教师在讲解化学知识时较为青睐的一类教学方式,这是因为提问能够让学生自主的思考并探索其知识点,同时学生学习其模块知识的欲望也会更加的强烈,所以教师要明确课堂提问的方式,合理地使用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让学生能够探索有效的文体,教师和学生也能够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同时让其相互了解。在以往的化学教学课堂上,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式过于固化,且十分的生硬,为了能够更好的使用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教师要尽可能地优化实际提问形式,设置预习任务,让学生能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探索和研究,找出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在课堂上设置教学问题,提问学生相关的内容,这样会更好地了解学生预习状况,适时的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掌握新课程当中的化学知识点。借助这些化学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当中思考并探讨,可以使用积分制度,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利用这种良性竞争的方式,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不管是在预习环节,还是在复习环节,都必须要科学合理地使用高中化学教材,以教材的知识内容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提问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够认识到教材在学习中所占据的地位,从而正确的使用这部分教材。教师也要利用这一教学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诉求,让学生能够进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品质,将化学实验在科学探究能力当中的引领效应更好地发挥出来。

3。验证实验科学性

化学这门学科始终会以实验为核心,所以在开展实验教学活动时,教师不但需要分析该门学科的特征,创建出更为多元化的科学探究活动,同时还需要将化学实验在化学课当中所占据的核心地位更好地发挥出来,促进学生实践及创新精神的发展。化学实验可以检验学生的观察以及实践制作等能力,由于这些化学实验内容有所不同,所以其所设定的评价目标也应当多样化,结合实验的类别,选择相对应的评价以及实验验证方式。比如,在讲解证明“氢氧化铁胶体能够净化浑浊的水”这一实验时,教师在进行课堂演示的过程中,由于一节化学课的时间有限,所以并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看出明显的净水效果,这就会使得这类演示实验完全失去了教学的价值,所以教师要结合理论知识及实践教学,合理地安排这一实验教学活动,提前进行实验的科学性验证,让其在讲解其实验知识时能够更好地说服学生。

4。初高中衔接教学

首先,要做好知识的知识点的衔接。将化学基础技能投入到化学实践活动当中,同时明确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连接点,拓展深化知识点,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比如,在讲解“氧化还原反应”这一知识时,这节知识能够将初中和高中的知识较好地衔接在一起,且该节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讲解该知识时,教师如果直接以元素得失电子为教学的切入点,那么其就会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脱离,所以教师应当站在得氧失氧的立场上,帮助学生构建该知识的概念,这样学生才可以更好地掌握其知识点,防止学生产生畏难的心理情绪。用其已经掌握的知识作铺垫,引导学生轻松地学习该模块的知识,让学生自主去预习,通过探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够正确的标注出化学式当中任意元素的化合价。其次,是教法的衔接。教师要确定学生所需要复习的内容,帮助学生构建化学知识体系,一同编制复习计划,其计划要有助于学生初高中化学知识点的衔接,让高中化学知识能够更加的深入。教师还需要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使用更为丰富的教学对策,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更加的浓郁,同时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独立化的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精神。最后,要进行学法方面的衔接。高度重视初高中教材衔接方面的问题,这样才会使得整体高中化学教学活动开展的更加高效、科学。教师要正确地认知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优缺点,分析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让学生能够掌握更为丰富的化学知识,端正化学知识的学习习惯,同时提高学生化学素养水平,给学生日后的发展做铺垫。此外,教师还应当勇于尝试、创新整合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内容,做好教学衔接等各方面的工作,让学生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变得更加的浓郁。

参考文献:

[1]宗磊.苏教版高中化学课程中拓展型知识的应用方法[J].新智慧,2020(03):122-123.

[2]屠蕴秋.基于苏教版高中化学的微课设计及实践研究[J].新课程导学,2020(18):65.

[3]杨道静.苏教版高中化学“问题解决”栏目的认知方法和教学构建[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5(15):60-61.

[4]张莹.简析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实验教学的关键[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5(10):08-09.

[5]汤亚兰.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5(11):133.

高一化学论文800字范文 第12篇

摘要:化学课堂教学“生活化”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与生活之间的关联性,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以及参与化学课堂与实验课程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在抽象思维、化学思维方面的能力。本文简要分析了高中化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策略,期望能为相关化学教学人员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高中化学;
生活化教学;
策略

在教育改革逐渐推进与发展的大环境下,基于化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特点,高中化学教师在化学课堂上更多地联系生活中的各种元素,为学生营造熟悉、轻松的化学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参与化学课堂以及实践的兴趣,使其能够将自身所学的化学知识灵活应用于生活,提升化学学习的效率。

一、在高中化学课堂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1、将化学知识具体地加以呈现,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高中化学课程当中的理论内容较为抽象,其中的知识内容复杂多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感到难以理解。在教育改革的影响下,仅仅利用教材当中的理论内容增强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质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高中化学教师需要更多地向学生提出与生活相关的现实问题,促使学生在生活当中的实践能力和化学知识应用能力得到提升,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具备良好的化学学习能力与素养。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方法,能够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将化学课程当中的抽象内容通过具体形象的方式加以呈现,增强化学课堂的活跃性、趣味性,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能够更容易理解其中的内容与原理,在头脑中形成生活与化学之间的链条,使其能够自然、灵活地应用化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全方位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增强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育与生活,从本质上来讲有着极为紧密的关联性。生活是开展教育活动的源头以及根本目标。开展高中化学教育活动,并不是将化学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头脑当中,强硬地让学生对化学公式、原理以及概念等内容进行记忆,而是让学生将化学知识在头脑中慢慢消化,使学生能够有意识地改变自己在化学课堂上所处的被动地位,主动分析化学现象,探索化学原理,在实际生活当中观察事物的化学性质与反应,合理应用化学知识。生活化教学模式与化学课程的逐步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对化学知识当中的生活元素进行了细化分析,提升了学生在思维方面的活跃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索

1、将生活作为开展化学教学工作的立足点,对化学课程内容进行充实与优化。高中化学课程内容具备一定的综合性,涉及许多领域的知识,其中的重点与难点知识内容较为繁杂,并且与实际生活当中的事物、现象有着紧密的关联。基于此,高中化学教师需要将生活中的事物与现象作为开展教学工作的立足点,对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化学素材进行细致挖掘,并将其与教学环节、教学方案进行融合,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识脉络与框架,改变以往“重知识,轻实践”的化学教育模式,打破化学教材内容对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参与化学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通过为学生创设具有生活化特点的化学教学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化学知识的求知与探究欲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化学课堂与实践,从而有效优化学生的化学学习效果。例如,高中化学教师在讲解关于“乙醇”的知识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与乙醇相关的物体图片,如白酒、香精、燃料等,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乙醇与生活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并提出相应的问题:“乙醇的分子式为C2H6O,同学们依照价键原理推理一下,它的分子结构是怎样的呢?”通过为学生设立相应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专注力,将与乙醇相关的化学知识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课堂。之后,教师可以联系生活中常见的乙醇产品与用途,引导学生表达自身对此种物质的认识,以及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利用乙醇产品。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充满兴趣,还可以获得优质的教学效果,实现对化学课程内容的丰富与细化,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2、引导学生在化学课堂上进行生活经验方面的迁移,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化学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完整性、系统性,学生在学习课程内容时,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内容,而是要逐步对化学课程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索。基于此,高中化学教师需要仔细考察与研究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在课堂上更多地对化学知识进行迁移,使用多种多样的化学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高中化学教师应当将化学教材中的内容作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应将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作为开展教学工作的本质目标,调动学生的感官与情感,使学生能够凭借自身的学习动力、主观意识参与到化学课程的学习。例如,高中化学教师在讲解“乙酸”方面的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妈妈在炖鱼时,在锅中加了点醋,鱼肉的腥味就被去除了,并且还变得十分鲜美,其中的化学原理是什么呢?”此时,学生会开始积极思考,联系自己在实际生活当中的经验来寻求答案。教师可在一旁进行适当引导:乙酸也可以称之为醋酸,而鱼之所以会存在腥味,是因为其中含有大量的胺化物成分,呈弱碱性,食醋当中含有醋酸,能够与鱼中的胺化物产生反应,结合成为中性盐,因此可以去除鱼肉的腥味。针对这部分知识,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探索乙酸能够被应用于教学实践生活当中的哪些地方,如去除水壶内水渍等用途,使学生能够将化学课程内的知识内容与自身的实际生活经验结合,深化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化学课堂回归生活,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开展化学知识方面的教育工作,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将自身学习的知识内容以及实践方法合理、灵活地在实际生活当中加以应用,解决自己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增强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当前,教育领域更加重视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在编排高考题目时,出题者经常将生活当中的事物与现象融入试题中,考查学生对化学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最终目的是为了考查学生的学科素质。基于此,高中化学教师在开展化学教学工作时,要促使课堂能够回归生活,实现实际生活现象与化学课程内容之间的有机融合,将实际生活现象转换为化学教育资源,使学生能够把充足的热情与求知欲望投入化学学习中,增强学生分析化学问题、解决化学问题的思维以及实践能力。例如,高中化学教师在讲解“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这节课时,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我国的金属冶炼历史。如,早在六千多年前,我国已经冶炼出了黄铜;
在春秋时期,已经研究出了良好的冶炼铁金属的技术手段。通过讲解类似的知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专注力。此后,教师可以进入正题,向学生提出疑问:“根据常识,大家熟知的冶炼手段与技术都有什么呢?大家生活中常见的哪些事物应用了冶炼技术呢?”利用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之后教师可以引出一些生活中的冶炼现象,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鼓励学生对这些冶炼方式以及原理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推理,促使学生能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化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意义,逐步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中化学知识在本质上与生活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高中化学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考察与分析,将生活中的事物以及现象引入化学课堂中,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从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等诸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深化学生对化学与生活关联性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玉玲.生活化教学与高中化学课堂的有效融合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135-136.

[2]唐学宏.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C].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2021论文汇编(三),2021:2122-2126.

高一化学论文800字范文 第13篇

【摘要】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劳动教育也被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可是不少高中生劳动意识淡薄,不愿吃苦,怕累怕脏,生活自理能力欠缺,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加强中学生劳动教育迫在眉睫,笔者积极创新劳动教育方式,拓展劳动教育途径,探索在高中化学教学和知识应用实践中融入劳动教育,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
劳动教育;
实践研究

一、研究背景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可行性

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在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的同时,其他课程、其他活动也要结合学科特点、活动特征,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确保劳动教育全方位融入。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化学研究过程需要大量高水平精细化的实验操作,来获取实验现象、实验数据进行研究和分析。许多化学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研究者的反复实验和论证才能获得。化学实验在实施过程中本质上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每个实验操作都必须严格按照实验要求和规程来完成,每个实验方案的确定都必须由实验者进行多次的探究和试验,在这个过程中,会多次出现实验的现象和数据不理想,甚至实验失败。但是,通过化学实验反复操作的磨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科学的劳动方法和坚韧的劳动品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劳动教育,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三、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途径

(一)在追溯化学史中融入劳动教育

化学知识的形成、化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化学史上的每一个重大理论成果的提出都是科学家辛勤劳动的结果。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化学史话”栏目素材对中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据笔者统计,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设置有“化学史话”栏目的共有11处,其中《化学1》有2处,《化学2》有1处,《有机化学基础》有4处,《物质结构与性质》有4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其中3处涉及到化学家维勒。案例1:在进行有机化学基础中《有机化学发展与应用》授课时,介绍化学家维勒通过蒸发氰酸铵水溶液得到了尿素,尿素的合成揭开了人工合成有机物的序幕。案例2:在进行物质结构和性质中《金属晶体》授课时,笔者向学生介绍了人类对晶体结构认识的历程,在17世纪,物理学家惠更斯发现了矿石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思索,他猜想晶体的规则几何外形是因为构成晶体的微粒是有序排列的。后来,在德国物理学家劳厄猜想晶体是能衍射X射线的三维光栅,之后劳厄通过大量的实验探究和论证,终于在1912年获取了晶体的X射线衍射图,从而揭示了构成晶体微粒的排序方式,也证实了惠更斯的猜想,这在固体物理学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劳厄也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正是无数科学家背后的辛勤劳动,才有今天化学学科的不断发展,可以说,一部化学发明史就是贯穿着无数化学家牺性精神、创造精神和刻苦精神的劳动史。每一项发明创造,化学家都付出了不可估量的劳动,通过辛勤劳动,化学家创造了促进人类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劳动成果,像这样在追溯化学史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可谓是“润物细无声”,同学们纷纷表示,“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是靠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我们一定要勤奋学习,艰苦奋斗,将来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

(三)在化学知识应用中融入劳动教育

化学知识的掌握包含三个环节:理解、巩固和应用。化学知识应用的过程就是一个劳动的过程,因此在化学知识应用渗透劳动教育顺理成章。案例3:在讲授完化学1中《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后,布置家庭劳动体验活动,应用所学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和用途的化学知识,体验用热的纯碱溶液去清洗家中厨房的油烟机,用含有小苏打的发酵粉去做面食。案例4:在学习完化学2《酯油脂》后,布置家庭实验:用植物油,如橄榄油制手工肥皂,并用制得的肥皂去清洗自己的衣物。在下次的化学课堂上笔者请部分学生代表上台展示自己制得的肥皂,并举办一次最美的手工肥皂评选比赛,同学们纷纷表示,原来化学这么有趣,生活是如此的简单美好,我爱化学,我爱劳动,这样的教育形式深受学生热爱和追捧,贴近生活的化学知识应用实践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巩固了所学的化学知识,通过知识应用实践体会了劳动的快乐,切身感受到了劳动的价值和父母的艰辛,并懂得了感恩父母。综上,加强新时代中学生劳动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要求。高中化学教师要努力拓展劳动教育途径,创新劳动教育方式,积极探索在教学活动中融入劳动教育,培养高中生的劳动意识,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劳动的快乐,感受劳动的价值,养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爱生活的优秀品质。

高一化学论文800字范文 第14篇

一、运用多媒体讲授新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高一化学中的离子键和共价键知识比较抽象,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学生较难理解.若通过课件进行动画模拟,如离子化合物NaCl的形成时,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钠离子,氯原子得到这个电子形成了氯离子,钠离子和氯离子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在静电作用下钠离子和氯离子相互靠近,但没有重合,最后形成稳定的离子化合物NaCl,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离子键的定义,即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既不是静电吸引也不是静电排斥)形成离子键.通过动画模拟让学生直接认识微观世界,这样更容易了解实质,理解原理.例如在讲授高一必修2原电池的反应原理时,通过ppt课件展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运用动画模拟显示电子的流向,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的运动方向等,运用多媒体讲课使知识点直观、一目了然,学生更容易接受.再如,高一学生第一次接触有机化学,觉得很难学.其实有机物抓住官能团的结构特点,实物展示与三维图片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对有机物空间结构的认识;有机化学反应更注重有机反应机理,在讲授甲烷的取代反应、乙烯的加成和加聚反应以及酯化反应时运用动画演示学生可以很快明白各反应类型的特点.

二、运用多媒体巩固练习———增强训练提高效果

多媒体运用在高一化学课堂教学中节奏快,课堂容量大,图文并茂,增加课堂练习容量,提高教学质量.高一化学在讲授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时可以对相关概念进行剖析,通过ppt展示一些辨析题进行辨析,有利于学生对此概念的理解.在上复习课的时候,为了保证学生练习的数量和质量,用课件上课,可按照题型分类,有考察概念的填空题,又有理解原理的判断题,以及综合性的习题,这样不仅增加了课堂提问的复杂性和深刻性,亦提高了速度,加大了容量,提高了教学效果.再如在练习时为了加快进度和及时发现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采用实物投影,抽查个别学生的答案,把他们的练习放在投影灯下,映出他的答案,师生共同点评,针对存在的问题重点讲授,以利学生加以模仿和纠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演示实验———优化实验培养能力

高一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受课时的影响,苏教版高一教材中所涉及的实验不可能都演示,且演示实验总是不能让所有学生都能看清,多做几次费时间又费器材,而如果有选择地播放实验视频,每个学生都能清楚地看到演示实验的全过程及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而且还可以在需要的时候随看随放,甚至可以重复观看,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在讲授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时,课本上的装置图由制气装置收集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三部分组成,可以引导学生指出该装置图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即缺少净化装置,再用ppt中的图片同时展示原装置图和改进图,清晰明了,通过对比拓展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运用实验视频在课堂上播放,比如氢气和氯气混合点燃爆炸,铝热反应,铁生锈的实验,一些有毒有害的实验,苯的硝化反应和磺化反应等,可以节省时间,加快课堂节奏,活跃课堂气氛.当然在实际教学中,不能课课使用多媒体教学,不能一味地追求课堂的容量,用ppt课件代替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授课模式,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握好教学节奏,给大多数的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和记笔记的时间.总之,在高一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优化课堂结构,有效增加教学密度,提高教学质量。

高一化学论文800字范文 第15篇

中国有句古话,常有所疑,是创新的开端。若在你的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疑问、一个小小的的问号,你只要敢于去探索,敢于去发现,去发掘它真正的答案,你就好像拥有了创新。

人人都有创新,人人又都没有创新,好像每一个人遇见问题都会循规蹈矩的按照理论去解答,不会形成自己的思路、自己的看法。按照一个刻定的、大部分人都这样认为的一个思路去学习,去实践,去钻研,不会向外去扩充。就好像是一幅画,这幅画就只是限定在这个画框内,不可能超出一分一毫,死板的被画在这张白纸上,但其实每一幅画都倾注了一名画家所有的心血,他们把自己的所感所想都寄托在画中,希望有人能够读的懂他们,因为在每个人看来,画家都是脾气古怪的人。当一个人看到这幅画时,只会赞叹它的美;
但当一个脑海中有稀奇古怪想法的人看到时,却会穿透画面,越过画框,向一个很深很深的未知的方向走去,尽管黑暗,但在这条路的尽头,是不为人知的美景。

我在电视上曾看到过一篇报道,英国的一个城市的某个车站,每天的进出人次在25万左右。环保局的人们就突发奇想,想利用车站的人体发热来给车站旁边的办公楼取暖。这个想法得到了证实,环保局的人们就利用人体供暖来使水沸腾,然后使沸腾的水贯穿整个办公楼,这样整个办公楼就非常暖和了。

看,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细节,被一个有心的、有创新的人看见,引起的是不一样的结果。在我们看来,火车站的人来人往,不过就是一个个的人擦身而过,不会引起我们的任何思考,但在一个有创新的人的眼中,这就是一个个的灵感,一个个将要有一项成功之作的启发。

一个小小的实验亦是这样,正因为每个人的思维不同,想法不同,才会造成多种的不同猜想,也正是因为这种无知,引领着我们去创新,去发现真正的答案。

在探索水在通电后的形成物时,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何况更是小孩子的我们,我们脑海中的想法,更是五花八门,杂乱缤纷,有人认为水通电后形成了氢气,有人认为形成了二氧化碳,更有人认为形成了白雾等等。许许多多的可能从我们口中蹦出,在大人们看来,这可能是我们的无知,但在我们自己看来,这可能就是事实的真相与正确答案。因为我们不知道,所以我们异想天开、天马行空的想象着。因为我们不知道,所以我们就想要去探索,去探索真正的答案,所以我们都会想方设法设计、创造出一个实验去证明、去真正的了解。

研究蜡烛在点燃前、燃着时、熄灭后三个阶段中所表现出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时,我们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去探索,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只要不伤到自己,不破坏公共物品,有时间去让我们挥霍。在点燃前,我们仔细观察,去细细的研究一根普普通通的蜡烛,一根我们从不会认真观察的普通蜡烛,看它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等,同时也可以嗅一下气味。当然更可以割下一块利用身边的一切物体去研究这块小小的蜡烛,当然这些的前提是不会发生危险。在点燃时,我们观察蜡烛发生了哪些明显的变化,观察火焰的特点,仔细观察的火焰是否与我们脑海中已经固定成型的想法一样,任何的传言都是不可信的,要想真正地知道,我们唯有自己亲手操作一下,自己去发现事物的真相。在熄灭后,我们瞪大眼睛看着蜡烛,看着它一丝一毫微小的变化,看着火焰熄灭后一缕白烟缓缓上升,更有人拿来玻璃片放在了火焰的上方,去大胆的探索白烟的构成及形态,还有的人更会拓展得更远更宽,他们找两只相同的蜡烛,一只高一只矮,用一个玻璃罩罩起来,仔细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相同的实验,不同的做法,因为脑中的想法不同,但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只是最后的结果不同而已。一个普通人会按照老师讲的循规蹈矩的认真做完一个实验;
而一个拥有创新的人,会根据一个实验,大胆的尝试另一个实验,因为他们不惧怕失败,他们明白,任何一项伟大的发明,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就像爱迪生发明灯泡、居里夫人发明镭,哪一个人不是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后重新站立了起来,最后终究成功。

一个个小小的实验,一项项改变世界的大发明,是人们依靠自己的智慧、自己的创新能力一点一点逐步时间出来的,没有人天生就能设计出准确理论的实验,只能我们一点点去探求、去探索,逐步积累下来的知识,才给后来实验的成功奠定了坚硬的基础,才给理论有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证据。创新正是他们的基础,因为拥有创新,所以我们创造出了整个世界。

推荐访问:合集 范本 实用 高一化学论文800字范本(实用1合集) 高一化学论文800字范文(实用15篇) 高一化学论文1000字